初冬的北京天清气朗,风和日丽。一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迈步走进了民航博物馆“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专题展”展厅。
他叫陈绍曾,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两航起义组织者、北飞十一架飞机领队机长陈达礼之子。自记事起,父亲便常常向他讲述两航起义的故事。两航起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年少的陈绍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片赤诚,一腔热血,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随着陈绍曾的讲述徐徐展开。
故事还要从1949年参与组织两航起义的陈达礼说起,他见证了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陈绍曾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父亲参加两航起义的相关物件。看到展台上陈列的父亲当年的飞行执照、中航总经理刘敬宜签发的陈达礼为中航代总飞机师的证明书时,陈绍曾依然难掩激动之情,直言:“现在看到这些我还是想哭。”
两航起义之路是充满艰辛且危险重重的。陈达礼在吕明的指导下,接受了中央布置的北飞起义任务。当时,陈达礼家住在香港尖沙咀加连威老道一座四层楼高的花园洋房里,有一扇紧邻街道的正门,还有一扇极为隐蔽的紧邻着花园小径的后门。
“其实父亲很早就知道我家被特务秘密监视了,但是他还是选择把家里作为北飞成员联络的基地。因为当时我家所在的那一片街区经常举行聚会,人员往来复杂,加上那时候香港还受英国管辖,特务不敢轻举妄动。”陈达礼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筹划北飞起义的根据地。北飞起义的相关成员常会伪装成前来参加聚会的人从正门进入,又从后门悄悄离开。
1949年11月8日,全体北飞成员在陈达礼家召开了北飞前最后一次会议,会议从晚上9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北飞的航线、目的地,途中能够降落加油的机场和空中各飞机的专用通话频率都已经确定了,但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还没解决——北飞机组没有能和解放区联络的陆空通讯频率、航务的天气预报和航站的天气实况报告,机上也没有导航设备。这意味着,北飞机群不能提前采取任何躲避措施,随时可能遭到敌机的拦截袭击。为安抚众人的情绪,也为了避免北飞机群大规模暴露,陈达礼表示他可以驾驶飞机先飞,以了解敌机空袭情况。如果自己被击落,则全部飞机返航广州。陈达礼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北飞机组成员,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北飞的决心。
虽然北飞机组面临诸多困难,但在各部门协同配合下,12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顺利起飞,途中经历虚惊。除两航总经理乘坐的、由潘国定驾驶的康维尔240飞机直飞北京外,其余11架飞机飞往天津。11月9日,陈达礼的领队机率先飞抵天津,其他飞机随后陆续抵达,两航起义取得了圆满成功。
多年以后,回想起父亲陈达礼参加两航起义的经历时,陈绍曾总会忍不住向父母发问:“当时那么危险,你们害怕过吗?”他们的回答虽然出乎陈绍曾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记忆里,父亲总说:“我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行技术过硬,从没出过事故,只要像平常一样干好我的老本行就行了,没什么好害怕的。”母亲则表示,虽然很担心,但还是愿意无条件支持陈达礼所做的事情。“那时候,母亲给两航起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她会悉心招待来家里开会的北飞成员、帮忙传送重要文件。大家开会也从不避着母亲。即使知道父亲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两航起义的领队机长,母亲也全力支持父亲。”父亲陈达礼兢兢业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深深影响着陈绍曾,也在陈绍曾心中埋下了探寻两航起义过往,搜寻两航起义历史碎片的种子。
心向祖国,鹏程万里。回望75年前的两航起义,归鸿振翅,飞向光明1xbet,那是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在历史交叉路口的必然选择,是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两航人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殷切期盼。主席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称它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
飞过漫长的季节,两航起义的记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两航起义组织者的后代,这些年来,陈绍曾一直奔走在收集两航起义历史资料、讲述两航起义故事的路上。耗费十余年,他辗转寻觅两航起义北飞人员的高清照片,只为留住父辈们的飒爽英姿;写下许多文章,回溯中航的故事,追忆两航起义的壮举,也缅怀父亲陈达礼的一生。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这件事时,陈绍曾言辞恳切:“为了记录真实,为了还原历史。”
驻足凝望两航起义专题展“1949年两航起义北飞人员”照片墙上的一幅幅照片,清晰可见两航人真挚深切的航空报国向往与追求。往昔十余载,陈绍曾化身执着的“历史拾荒者”,寻找与联系生活在天南海北的两航起义后代,几经周折,从陈旧故纸堆里、散落民间的老相册中,前前后后收集了数百张照片,拼凑出先辈们的鲜活模样。“两航起义的后代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有些照片是由定居在美国的两航起义后代提供的,想要找到他们确实很不容易。虽然过程很波折,但是今天看到和父亲一起参加北飞的所有人全部都能够在民航博物馆被展示出来,我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陈绍曾望着墙上的照片,声音颤抖,眼含热泪,“这些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历史细节,只有将真实的东西传播出去,两航起义的精神才能被真正传承。”
在民航博物馆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专题展览展厅内,陈绍曾参观1949年11月9日北飞人员照片墙
两航起义所处的年代,照片处理技术有限,部分能够保留下来的老照片也逐渐氧化模糊。作为一个资深的照片控,陈绍曾从来不会让老照片在角落里“吃灰”。对于收集起来的每一张照片,他都会专门进行技术处理,力求让照片更清晰一些。这个过程在大家看来或许是枯燥乏味的,陈绍曾却乐在其中,他说:“修复老照片的过程,就像打开了一个时空通道,让我能与参加两航起义的先辈们重新对话,再见到他们的音容笑貌。”
这位年逾古稀的75岁老人,还紧跟时代潮流,开设了自己的视频号,做起了自媒体,以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的形式,将修复如初的老照片做成动态影像进行无偿分享。余秋雨在《收藏昨天》里写到,“让今天收藏昨天1xbet,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片段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方寸乾坤,瞬间永恒。在历史的长河中,老照片定格了两航起义的过往,守护着这段燃情岁月。
如果说影像带给人的是直击心灵的冲击,那么文字传递的就是细水长流的温暖。陈达礼作为一名飞行员,一年到头基本都在飞,陈绍曾一年到头见到父亲的次数,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那时候,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见爸爸一面太难了”。尽管如此,陈绍曾却很少有怨言。在为数不多的父子相处时间里,陈达礼总会向陈绍曾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像两人从来不曾分开过。在这个过程中,陈绍曾知道了父亲参与驼峰空运、两航起义的英勇事迹,开始明白两航人航空报国的赤诚之心和新中国民航一路走来的艰辛,萌生了想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想法。
如今,在世的两航起义亲历者越来越少,这段历史也将随着他们的离去逐渐蒙尘。怎样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可歌可泣的燃情岁月?陈绍曾为父亲写下了《鹰击苍穹——陈达礼传》,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陈达礼一生坚守与壮志的尊崇。传记不长,仅有一万六千余字,从“一门数杰国之栋梁”“弃笔从戎航空救国”“北飞壮举报效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个方面回忆了陈达礼矢志不渝、航空报国的一生,缅怀了陈达礼为党和民航事业所作的贡献。除此之外,在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成立90周年、两航起义70周年之际,陈绍曾还专门以纪实手法写了9篇系列文章,其中3篇为《中航的故事》、6篇为《细说北飞》,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1949年前后的中航发展史和两航起义的故事。
陈绍曾的坚守,就像一座航标,矗立在时光航道上。他以照片为砖石、文字作灰浆,精心构筑传承两航起义精神的坚固堡垒。在岁月流转中,那些经他修复、分享的影像,以及饱含深情的回忆录,跨越代际鸿沟,打破时空局限,让两航起义的热血与壮志重焕生机。
在岁月长河的奔涌中,陈绍曾就像一位坚毅的1xbetapp掌灯者,一心要将两航起义的精神烛火,递向更远、照得更亮。于他而言,传承两航起义精神是融入骨血的漫长坚守。如今,他把目光投向广阔民航天地,望向那些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庞,思索着如何以全新的方式,让历经风雨却炽热依旧的两航起义精神,在新一代民航人心中焕发崭新的生命力量。
陈绍曾在民航博物馆与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杰,民航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成合影
以自己为纽带,续写两航起义的故事。以陈绍曾为代表的两航起义后代,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陈绍曾将自己多年收集来的两航起义先辈遗物慷慨借展,将修复的老照片无偿提供给民航博物馆。他还加入了多个两航起义后代微信群,通过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他接触到了很多两航起义的后代。他会在群里分享自己修复的老照片和制作的视频,也会和大家相约共同参加两航起义后代相关的活动。一来二去,大家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父辈两航起义的故事,也更熟悉彼此,成为了无线日民航博物馆组织开展的“民航记忆——我的藏品故事”之两航起义专题活动上,陈绍曾与两航起义人员胡理昌之女胡飞霞、林立仁之子林子涛相聚,共同缅怀父辈为两航起义所作的贡献,讲述传承和弘扬两航起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陈绍曾在“民航记忆——我的藏品故事”之两航起义专题活动上讲述两航起义的故事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起航。陈绍曾知道,仅凭自己的微薄力量不足以将两航起义的精神传播到更远处,影响到更多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体的力量或许微薄,但联结起来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因此,每当有两航起义相关纪念活动邀请陈绍曾时,他从不推辞,不论多远都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向他发出采访邀约,他从不拒绝,总是彬彬有礼,事无巨细地进行分享。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投身到两航起义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他说:“两航起义英雄们的故事,不能只有民航从业者知道,还要让行业外的人也知道。电影是传承两航起义精神一个很好的载体。”在为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由香港民用航空事业职工总会出品的微电影《两航起义》中,他担任了顾问。同时,他还为目前处于筹备阶段、以两航起义为故事原型改编的影片《黎明起飞》提供了部分照片,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84年,陈绍曾从北京赴香港定居,此后长期生活在香港,住在父亲曾生活过的地方,偶尔还会去两航起义先辈们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故地重游,找寻过去的记忆,好像这样就能更靠近他们一些,更靠近历史一些。尽管很多老地方已经物是人非1xbet,但陈绍曾认为,记忆是不会被改变的,只要还有人记得两航起义的英雄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两航起义精神就能继续传承下去。